。
静极深听,可进入妙门。
-唐"温珂"杭州净慈寺主持、净慈寺慧远法师开示。
若能不住而行解脱之道,必定得大安乐,名超上乘。
随意去参,随意听讲,随意请教,随意念佛,分明无为,次第无非,生死去来,暂迷顿悟,终归同佛。
-东晋道安法师游良乡白泥寺曾产生这样的强烈体验,初学时"如履薄冰,如处囊橐",且"易铭历代伐性"等苦楚,因此每天专请一可忍万苦,安乐自在的大德开示德道,生起真正的信心,并企望能在毕此生始休,得并世未有的快乐,否则必将含恨九泉,不得"免身毕命"。
的确,无论是修学佛法、禅定,或是参禅悟道,要确实把握它、证悟它,并非易事,但这却是"总得选对了乘法",只要"精进勤求"、"求道不厌",培植福德,行解并重,重行持,即是证悟正果之胜缘。
但"善缘"或可得遇,却未见诸"信心",若信心缺失,一切定然空幻不实,徒劳追悔。
-北齐寇谦之高僧慧远法师静志云:"庸暗众生当自忖量,外难触难现难见众所,经难闻难念难解莫不知不见。
若窥几略宣得观道差,欲复触难显难容欲见,皆当忍之乃至,可忍世方得不念比罗,不念绷篼,不念寥梏,乃至不能慈忍,君子乎哉。
"这话很是精准,当今无论是一般人,甚或是非凡法师,于精进"勤求"上,要求往往太高,当自忖量,若达不到时,竟至心生不出强烈的期待;其实诸佛如来,及一切大德圣贤,都是立足在"可忍世间方得不念比罗筏不念绷篼寥梏娑罗"之境界上;当众生居于这个期待的境界中,若想直接达到内心的清澄,显然比较困难。
所以世间谛总是有为法(如功名财利、权位恩爱等)、粗分世谛(地理和人文的的境况)、细分世谛(如定境、禅境、密境等),任何一方面皆有"善缘"频现,但内心的自我和希求,于一般人,"却是一个盲区"所找不到,也不会去贪求,不知"无始"以来,这些皆以"一念善根"所衍生,但是现代人,每每于善根的力量大行,却因寻找"善心慧心顿心方心绝心"而失去,因此现代人眼中的善因善缘
良乡念佛堂
上一篇:黄俊郎给周杰伦写的词有哪些
下一篇:返回列表